京城首現共享雨傘,雨夜燃爆大望路
繼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后,又出現一個話題產品——共享雨傘。據相關數據統(tǒng)計,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十多家共享雨傘企業(yè),其中有五家已完成天使輪融資,似乎共享雨傘要成為新一輪資本競逐的風口。
8月2日晚19點,正直下班高峰期,京城的大雨也剛好如約而至,大望路地鐵口人來人往的喧囂里出現了共享雨傘的口號。
記者注意到,這也是首批“共享雨傘”出現在北京街頭。與之前不同的是此批“共享雨傘”與市面上出現的共享雨傘投放形式存在很大的差異。市面上已經出現過的“共享雨傘”都是傳統(tǒng)的批量投放,無人看守,由顧客自行掃碼領取。但此次北京街頭出現的這批共享雨傘是由工作人員現場發(fā)放,并指導用戶掃碼領取。從記者觀察的結果來看,通過工作人員的指導發(fā)放,顧客能迅速了解共享租賃規(guī)則,大大提高了發(fā)放效率,不一會幾百把傘都發(fā)放出去了。
隨后記者采訪到了此次共享雨傘的投放方奮斗大講堂創(chuàng)始人劉英男,據劉英男介紹:一把雨傘造價8元多,人員成本平均一把傘3元,押金9.9,丟了就當做公益吧,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共享雨傘是不是剛需且高頻,不能憑感覺。中國長江以南的雨季比較多,像廣東,幾乎每年雨天超過100天。像貴州,“天無三日晴”,不下雨也是陰天。相對而言,北方降雨量比較少。
但不能這么簡單定論一個行業(yè)。拿掛面為例,掛面是北方家庭必備食材,南方人幾乎不吃掛面,這能說明掛面企業(yè)都不能生存嗎?恰恰相反,掛面行業(yè)還有A股上市公司。
其實除了雨天之外,雨傘在晴天也可以使用。特別是夏天毒辣的天氣,共享雨傘是必備的遮陽工具。
我們應該這樣理解共享雨傘:首先雨傘一直都是人類重要的工具,它是不會被消滅的;其次共享雨傘實際上是打破了傳統(tǒng)傘具銷售的格局,我們叫破壞性創(chuàng)新,未來大眾再也不用買傘,無論下雨還是遮陽,即掃即用,用完就放回去,把原來的買賣關系變成服務關系。
我們可以把雨傘與單車、充電寶進行對比。三者都有一定相似性,但共享雨傘更輕,快速復制能力更強。
有人說,本質上共享雨傘最重要的是普及率,“誰先普及誰為王”。怎么才能做到最大限度的普及呢,市場運營非常關鍵。
文君認為共享雨傘項目,不僅有強大的團隊去做普及,還能最大限度開發(fā)用戶,做深度運營。除了普及率,平臺還要有很強的用戶開發(f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