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上,最頂級的玻璃藝術品是什么樣子?玻璃和琉璃一樣嗎?與西方最頂級的玻璃藝術品相比,中國最頂級的玻璃藝術品—琉璃有著怎樣的不同?為何中國琉璃在世界藝術史上,幾千年來一直散發(fā)著璀璨奪目、神秘純凈的光芒,其背后,又蘊藏著什么樣的秘密……
近日,作為中法兩國政府建交50周年慶?;顒拥闹匾椖?,《Stop the Time 攔截時間:法國國寶級玻璃脫蠟鑄造大師安東尼·勒彼里耶個展》在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開幕。與此同時,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也精選中國現(xiàn)代琉璃藝術的開拓者與奠基人—楊惠姍與張毅的代表作品同步展出。這個展覽不僅演繹了東西方脫蠟鑄造法最頂尖的兩位藝術家的精彩互動,更是中國琉璃與法國玻璃的藝術先鋒對話,成為藝術圈的一個重磅炸彈,吸引了全世界玻璃藝術愛好者的目光。

此次展出作品除了安東尼·勒彼里耶的15件“一念流逝,一念永恒”系列作品外,更有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玻璃大師加萊、德孔西蒙、華特等人的8件古董玻璃,借以呈現(xiàn)歐洲玻璃藝術承先啟后的軌跡脈絡。其中,德孔西蒙正是勒彼里耶的外祖父,法國脫蠟鑄造技法的先驅。從早期的“圣骨盒”“混亂的當下”,直到這次展出的“一念流逝,一念永恒”,安東尼·勒彼里耶的作品恰如一座舞臺,上演著一幕幕或荒誕或嚴肅的戲劇:腐爛的水果、跳躍的兔子、孤獨的頭蓋骨,以及出現(xiàn)在中世紀畫作上那些訴說時間概念的文字,都預示著難以捉摸的人生。
安東尼·勒彼里耶對中國并不陌生,他覺得中國在藝術方面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很讓人興奮和期待。而他與楊惠姍、張毅更是20年的老朋友,作為法國脫蠟鑄造的代表人物,安東尼·勒彼里耶高度評價楊惠姍的創(chuàng)意在中國創(chuàng)造了脫蠟鑄造最輝煌的成就。他說,“當年我的祖父是法國玻璃的先鋒,今天,在我的時代,我又認識了在東方琉璃的先鋒—楊惠姍、張毅,我認識了兩代先鋒!”楊惠姍、張毅則說,“從我們開始琉璃的學習,一直到摸索著尋找自己的語言,轉眼已經(jīng)27年。然而,無論歲月多么漫長,我們始終把安東尼的作品,當成一個模范。在我們還是零的階段,安東尼已經(jīng)是世界玻璃藝術的第一人。”
安東尼·勒彼里耶對脫蠟鑄造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始于其外祖父。他的外祖父弗朗索瓦·德孔西蒙是法國脫蠟鑄造技法的先驅。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考,安東尼·勒彼里耶探索多種技法,發(fā)掘玻璃藝術的種種可能。他的作品中,浮現(xiàn)或銘刻著諸多與歷史、人物、藝術、時間相關的符號,展現(xiàn)對生命本質的思考和對人類的關懷。事實上,安東尼·勒彼里耶的藝術道路來自于外祖父的影響。
祖孫同是玻璃藝術大師,在外人看來,這是家族技藝的傳承。而勒彼里耶卻強調,玻璃創(chuàng)作已經(jīng)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去繼承的一份家族事業(yè)。10歲的勒彼里耶認為世界上所有的外公都是做和玻璃有關的事情。14歲那年,他已經(jīng)是一個合格的小學徒了:“我獨立完成的第一件玻璃制品,是一個埃及人頭像。”勒彼里耶并沒有像很多繼承者那樣留在工作坊里,從學徒變成當家人。他努力地想跳脫這種可以稱之為玻璃制作的宿命。17歲的他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了巴黎。在巴黎索邦大學盧浮宮美術哲學系學習哲學,在DEA美院學習應用藝術。在這期間,他對美術評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德國包豪斯盛行,而勒彼里耶卻站在了批判的角度,認為包豪斯缺少人文思想。他形容當時的自己就像個憤青,受到哲學、美學和社會學的影響,他發(fā)現(xiàn)外祖父的玻璃制作恰恰能夠真正詮釋自己的想法。
遠離玻璃已經(jīng)七八年之久的勒彼里耶重新回到了外祖父的工作坊。“我的外祖父并不希望我成為他的追隨者,與其讓我傳承他的技藝,他更愿意將我塑造成一個自由的人。”“沒有配方,不傳授技法,這是外祖父傳授藝術的方式。脫蠟鑄造的奧秘,就存在不斷地觀看與動手之間,看似無意識,卻是嫻熟至深的最高境界。”安東尼·勒彼里耶說,“他希望我的創(chuàng)作像呼吸一樣自然。”
勒彼里耶說,“有時候,我覺得他是所有年輕藝術家的外公。”勒彼里耶還記得小時候陪外祖父在花園里散步??吹揭欢涿倒寤?,德孔西蒙提醒小勒彼里耶,這樣的色彩,包含了60%的黃金、30%的白金,其他的10%是錫和金屬氧化物,“一個玻璃藝術家,要有對金屬和配色的判斷、拆解的能力”。1978年,用德孔西蒙留下的窯爐和筆記,勒彼里耶完成了第一次創(chuàng)作的實驗,并逐漸演繹出自己的風格。
“一念流逝,一念永恒”系列,藝術家將不透明的陶瓷澆鑄在通透的玻璃,為此,作品使用熱澆鑄結合脫蠟鑄造技法,要經(jīng)過兩次淬煉。高溫下流動的玻璃,如同飛速流逝的時間;堅硬的陶瓷,像是永恒的記憶結晶。這些作品,就像記憶的瞬間一般,獨一無二。寶石紅、紫羅蘭色、禾黃、纖綠、琥珀,結合銀灰、褐銅文字鑲嵌其中,交融變幻,嵌印時間的定格畫面。這是藝術家參悟生命姿態(tài)后,所留下的自我辯證。
“因為藝術,我們有了阻擋時間流逝的能力,并在這短暫的瞬間中獲得內心的寧靜。”61歲的安東尼·勒彼里耶說。
“我們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而是應該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想法正確使用材質和技術。”勒彼里耶說,“隨著想法的深入,從而提升技術,這是一個層層推疊的過程。在藝術的領域,脫蠟鑄造并不比其他技法重要。我們必須要把脫蠟鑄造從所謂的工藝傳承中解放出來。最重要的不是脫蠟鑄造技法本身,而是藝術家為什么要使用這樣的技法創(chuàng)作。”在勒彼里耶的作品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文字符號、拉丁文字或詩句。而法國玻璃大師加萊的作品上也同樣鐫刻著優(yōu)美的詩句,并成為其作品深受歡迎的一大特點。這是一種不經(jīng)意的傳承嗎?勒彼里耶給予了否定:“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完全不同的。他的作品是大量生產(chǎn)的實用器皿,加萊希望實用器皿能夠承載、表現(xiàn)藝術。而我的作品更像是一本詩人的詩集,具有浪漫的情懷。”
相比大理石、青銅等材質,勒彼里耶更喜歡玻璃這一材質。這種喜歡絕非來自他的家族繼承。勒彼里耶很興奮地闡釋著自己的觀點。“大理石、青銅材質做出來的雕塑表現(xiàn)的是凝固的動態(tài),呈現(xiàn)的是空間感。而我試圖在作品中表現(xiàn)時間感。”勒彼里耶說,“玻璃的流動性恰恰能夠呈現(xiàn)流動的時間感。雖然我們看到的作品依然是三維空間,但我卻把時間放了進去,正如展覽的名字一樣,攔截時間。”而對于此次來到中國舉辦首場個展,安東尼則說:“法國玻璃和中國琉璃雖然在塑型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達到了成熟、完整展現(xiàn)藝術家概念的境界。”
近日,作為中法兩國政府建交50周年慶?;顒拥闹匾椖?,《Stop the Time 攔截時間:法國國寶級玻璃脫蠟鑄造大師安東尼·勒彼里耶個展》在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開幕。與此同時,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也精選中國現(xiàn)代琉璃藝術的開拓者與奠基人—楊惠姍與張毅的代表作品同步展出。這個展覽不僅演繹了東西方脫蠟鑄造法最頂尖的兩位藝術家的精彩互動,更是中國琉璃與法國玻璃的藝術先鋒對話,成為藝術圈的一個重磅炸彈,吸引了全世界玻璃藝術愛好者的目光。

此次展出作品除了安東尼·勒彼里耶的15件“一念流逝,一念永恒”系列作品外,更有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玻璃大師加萊、德孔西蒙、華特等人的8件古董玻璃,借以呈現(xiàn)歐洲玻璃藝術承先啟后的軌跡脈絡。其中,德孔西蒙正是勒彼里耶的外祖父,法國脫蠟鑄造技法的先驅。從早期的“圣骨盒”“混亂的當下”,直到這次展出的“一念流逝,一念永恒”,安東尼·勒彼里耶的作品恰如一座舞臺,上演著一幕幕或荒誕或嚴肅的戲劇:腐爛的水果、跳躍的兔子、孤獨的頭蓋骨,以及出現(xiàn)在中世紀畫作上那些訴說時間概念的文字,都預示著難以捉摸的人生。
安東尼·勒彼里耶對中國并不陌生,他覺得中國在藝術方面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很讓人興奮和期待。而他與楊惠姍、張毅更是20年的老朋友,作為法國脫蠟鑄造的代表人物,安東尼·勒彼里耶高度評價楊惠姍的創(chuàng)意在中國創(chuàng)造了脫蠟鑄造最輝煌的成就。他說,“當年我的祖父是法國玻璃的先鋒,今天,在我的時代,我又認識了在東方琉璃的先鋒—楊惠姍、張毅,我認識了兩代先鋒!”楊惠姍、張毅則說,“從我們開始琉璃的學習,一直到摸索著尋找自己的語言,轉眼已經(jīng)27年。然而,無論歲月多么漫長,我們始終把安東尼的作品,當成一個模范。在我們還是零的階段,安東尼已經(jīng)是世界玻璃藝術的第一人。”
安東尼·勒彼里耶對脫蠟鑄造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始于其外祖父。他的外祖父弗朗索瓦·德孔西蒙是法國脫蠟鑄造技法的先驅。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考,安東尼·勒彼里耶探索多種技法,發(fā)掘玻璃藝術的種種可能。他的作品中,浮現(xiàn)或銘刻著諸多與歷史、人物、藝術、時間相關的符號,展現(xiàn)對生命本質的思考和對人類的關懷。事實上,安東尼·勒彼里耶的藝術道路來自于外祖父的影響。
祖孫同是玻璃藝術大師,在外人看來,這是家族技藝的傳承。而勒彼里耶卻強調,玻璃創(chuàng)作已經(jīng)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去繼承的一份家族事業(yè)。10歲的勒彼里耶認為世界上所有的外公都是做和玻璃有關的事情。14歲那年,他已經(jīng)是一個合格的小學徒了:“我獨立完成的第一件玻璃制品,是一個埃及人頭像。”勒彼里耶并沒有像很多繼承者那樣留在工作坊里,從學徒變成當家人。他努力地想跳脫這種可以稱之為玻璃制作的宿命。17歲的他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了巴黎。在巴黎索邦大學盧浮宮美術哲學系學習哲學,在DEA美院學習應用藝術。在這期間,他對美術評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德國包豪斯盛行,而勒彼里耶卻站在了批判的角度,認為包豪斯缺少人文思想。他形容當時的自己就像個憤青,受到哲學、美學和社會學的影響,他發(fā)現(xiàn)外祖父的玻璃制作恰恰能夠真正詮釋自己的想法。
遠離玻璃已經(jīng)七八年之久的勒彼里耶重新回到了外祖父的工作坊。“我的外祖父并不希望我成為他的追隨者,與其讓我傳承他的技藝,他更愿意將我塑造成一個自由的人。”“沒有配方,不傳授技法,這是外祖父傳授藝術的方式。脫蠟鑄造的奧秘,就存在不斷地觀看與動手之間,看似無意識,卻是嫻熟至深的最高境界。”安東尼·勒彼里耶說,“他希望我的創(chuàng)作像呼吸一樣自然。”
勒彼里耶說,“有時候,我覺得他是所有年輕藝術家的外公。”勒彼里耶還記得小時候陪外祖父在花園里散步??吹揭欢涿倒寤?,德孔西蒙提醒小勒彼里耶,這樣的色彩,包含了60%的黃金、30%的白金,其他的10%是錫和金屬氧化物,“一個玻璃藝術家,要有對金屬和配色的判斷、拆解的能力”。1978年,用德孔西蒙留下的窯爐和筆記,勒彼里耶完成了第一次創(chuàng)作的實驗,并逐漸演繹出自己的風格。
“一念流逝,一念永恒”系列,藝術家將不透明的陶瓷澆鑄在通透的玻璃,為此,作品使用熱澆鑄結合脫蠟鑄造技法,要經(jīng)過兩次淬煉。高溫下流動的玻璃,如同飛速流逝的時間;堅硬的陶瓷,像是永恒的記憶結晶。這些作品,就像記憶的瞬間一般,獨一無二。寶石紅、紫羅蘭色、禾黃、纖綠、琥珀,結合銀灰、褐銅文字鑲嵌其中,交融變幻,嵌印時間的定格畫面。這是藝術家參悟生命姿態(tài)后,所留下的自我辯證。
“因為藝術,我們有了阻擋時間流逝的能力,并在這短暫的瞬間中獲得內心的寧靜。”61歲的安東尼·勒彼里耶說。
“我們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而是應該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想法正確使用材質和技術。”勒彼里耶說,“隨著想法的深入,從而提升技術,這是一個層層推疊的過程。在藝術的領域,脫蠟鑄造并不比其他技法重要。我們必須要把脫蠟鑄造從所謂的工藝傳承中解放出來。最重要的不是脫蠟鑄造技法本身,而是藝術家為什么要使用這樣的技法創(chuàng)作。”在勒彼里耶的作品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文字符號、拉丁文字或詩句。而法國玻璃大師加萊的作品上也同樣鐫刻著優(yōu)美的詩句,并成為其作品深受歡迎的一大特點。這是一種不經(jīng)意的傳承嗎?勒彼里耶給予了否定:“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完全不同的。他的作品是大量生產(chǎn)的實用器皿,加萊希望實用器皿能夠承載、表現(xiàn)藝術。而我的作品更像是一本詩人的詩集,具有浪漫的情懷。”
相比大理石、青銅等材質,勒彼里耶更喜歡玻璃這一材質。這種喜歡絕非來自他的家族繼承。勒彼里耶很興奮地闡釋著自己的觀點。“大理石、青銅材質做出來的雕塑表現(xiàn)的是凝固的動態(tài),呈現(xiàn)的是空間感。而我試圖在作品中表現(xiàn)時間感。”勒彼里耶說,“玻璃的流動性恰恰能夠呈現(xiàn)流動的時間感。雖然我們看到的作品依然是三維空間,但我卻把時間放了進去,正如展覽的名字一樣,攔截時間。”而對于此次來到中國舉辦首場個展,安東尼則說:“法國玻璃和中國琉璃雖然在塑型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達到了成熟、完整展現(xiàn)藝術家概念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