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不抵債東芝求生,不排除 100% 出售半導體業(yè)務
作為「日本制造」的代表企業(yè)之一,在核電業(yè)務巨額虧損的拖累下,東芝走到了十字路口。根據東芝最新財報預測,截至 2017 年 3 月的 2016 財年,全年將出現 3900 億日元的虧損,為連續(xù)三年虧損,債務將超出資本 1500 億日元。為填補虧損,東芝計劃在 3 月底前出售「金雞母」半導體業(yè)務股權,社長綱川智在 2 月 14 日的記者會上表示不排除 100% 出售的可能性。
東芝半導體(存儲部分)營收占整體東芝公司僅約 15%,營業(yè)利潤卻高達 50%,是東芝最大獲利來源。除非財務窟窿太大,東芝不會愿意 100% 出售,否則未來將沒辦法賺錢。但如若推遲出售,東芝則很可能因難以擺脫資不抵債困境,按東京證券交易所的規(guī)則從主板交易降為二板交易。
有 142 年歷史的東芝是日本老牌家電企業(yè),日本第一個電燈泡、第一臺洗衣機、第一款冰箱,都誕生在東芝的車間。
而在過去十多年時間里,在中韓企業(yè)夾擊下,曾經如日中天的日本家電業(yè)早已雄風不再。索尼、日立、松下等公司亦紛紛開始了去家電化的業(yè)務轉型。
2006 年,東芝以 54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當時瀕臨破產的西屋電氣以發(fā)展核電,該價格超過市場預期一倍。此外,東芝還定下目標,力爭獲得中國、印度等全球幾十座核電機組訂單。然而,時運不濟,2011 年的福島核電站事故,導致全球核電建設停滯。東芝美好愿景落空,其新一代技術難以付諸實踐,導致巨額虧損。2015 年 5 月,東芝又爆發(fā)了前后三任社長參與,跨越時間長達 7 年的財務造假丑聞。當年凈虧損被爆出高達 4832 億日元,創(chuàng)歷史最高紀錄。
事實上,東芝的問題,也可以看作是日本整個家電業(yè)的縮影。一方面,日本企業(yè)機制和觀念落后,大企業(yè)病嚴重,決策鏈條長,溝通成本高,且不愿意對海外分公司授權,管理模式不適應當前快速變化的市場。另一方面,中韓企業(yè)持續(xù)崛起,制造成本更低。此外,日本國內其實對于低利潤的家電制造的沒落很坦然,一定程度上也有主動退出的意味。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